- 汪丞;熊迎;
课后服务是缓解家长“三点半”难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协同论理论视域下,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下的需求层次、供给主体、供需关系、资源适配和协同共济五种逻辑来看课后服务供给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应重构供给协同机制,完善供给保障机制,健全供给评价机制,完善课程建设机制,重塑良好课后服务生态,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33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罗晓黎;
20世纪末高等教育兴起时,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并未受到广泛关注,其研究随着学界对“中国英语”概念的探讨而逐渐萌芽,并在对“文化失语”现象的深入探究中获得更多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文化自信理念的倡导,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研究兴起,其研究视角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2025年04期 v.42;No.335 8-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伟;
文化育人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文化育人体系,作为课堂教学的同步育人平台,是培养“四有好老师”的重要举措。以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1355”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实践为例,探索通过文化育人体系提升师范生思想道德素养、知识文化素养及职业能力素养的新路径。
2025年04期 v.42;No.33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赵婷;
“法商融合”人才培养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内生需求。本文界定了法商融合的内涵,梳理了法商融合的理论脉络与办学实践,并从需求导向、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师资培育四个维度优化法商融合人才培养路径。高校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助于突破法学人才或商学人才就业瓶颈,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
2025年04期 v.42;No.335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