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教育理论与实践

  • 基于多元协同理论的课后服务供给逻辑研究

    汪丞;熊迎;

    课后服务是缓解家长“三点半”难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协同论理论视域下,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下的需求层次、供给主体、供需关系、资源适配和协同共济五种逻辑来看课后服务供给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应重构供给协同机制,完善供给保障机制,健全供给评价机制,完善课程建设机制,重塑良好课后服务生态,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33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近四十年高校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罗晓黎;

    20世纪末高等教育兴起时,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并未受到广泛关注,其研究随着学界对“中国英语”概念的探讨而逐渐萌芽,并在对“文化失语”现象的深入探究中获得更多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文化自信理念的倡导,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研究兴起,其研究视角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2025年04期 v.42;No.335 8-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以邯郸学院文史学院为例

    王伟;

    文化育人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文化育人体系,作为课堂教学的同步育人平台,是培养“四有好老师”的重要举措。以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1355”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实践为例,探索通过文化育人体系提升师范生思想道德素养、知识文化素养及职业能力素养的新路径。

    2025年04期 v.42;No.335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校“法商融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赵婷;

    “法商融合”人才培养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内生需求。本文界定了法商融合的内涵,梳理了法商融合的理论脉络与办学实践,并从需求导向、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师资培育四个维度优化法商融合人才培养路径。高校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助于突破法学人才或商学人才就业瓶颈,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

    2025年04期 v.42;No.335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化与语言

  • 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问题及指导策略

    马英;

    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问题主要包括:实践特质不突出、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过大过宽难深入三大选题问题;要素不完备、形式杂糅等形式问题以及失之随意、失之粗放等内容方面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教育硕士写作时间不充裕、对学位论文形式理解不充分和教育研究方法训练不充足等。教师的指导策略为:引导教育硕士在文献阅读、钻研教材、课堂观摩、课堂教学实践及语文教育评价中获得选题,同时需加强论文形式、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2025年04期 v.42;No.335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网络时代“语言通胀”现象及话语重构

    李玲;

    大众语言思维在网络影响下发生巨变,非主流文化的介入及新生的概念术语使语言环境更为复杂,即时性的网络传播能够让语言行为短时间演变为语言现象。碎片化的语言应用、多变性的话语表达、同质化的语言思维,产生了模糊真实感受的“语言通胀”。重现语言的力度和价值,增强大众对语言的使用意识和使用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重构话语功能。基于语言应用时代背景,结合理论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梳理“语言通胀”现象及其成因,分析语言过度使用给大众带来的影响,从语言思维和语言教育两个角度提出话语重构策略。

    2025年04期 v.42;No.33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互联网+思政研究

  •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整合方向与推进策略研究

    李婷文;张建华;蔡峰;张健;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体育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提出以下体育课程思政推进策略:深化体育与思政课程的内在融合,强化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多元化内容体系,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确保思政理念深度渗透于体育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025年04期 v.42;No.335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重塑、现实挑战与应对之策

    岂真正;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要切实通过以劳化人、以劳育美、以劳育人的价值重塑,推动劳动教育由弘扬吃苦耐劳精神转变为塑造劳动幸福的价值观念,由体验简单的技能劳动转变为引导学生欣赏劳动之美,由增强学生劳动技能转变为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针对当前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传统劳动理念淡化、劳动实践去身体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度化、个人劳动实践分散化等现实挑战,应采取以下应对之策,即:厘清认知:引导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激发劳动热情;虚实结合:贯彻劳动教育的具身教育方法,推动学生劳动知能的完整发展;行动转向:统整劳动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破立并举:打破人工智能无界限应用状态,树立集体主义劳动道德观。

    2025年04期 v.42;No.335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政治与法律

  • 权力介入视角下家庭教育规则的性质转变与立法完善

    袁子君;陈业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社会、国家三方在家庭教育中的权责,将家庭教育由“私事”提升至“国事”。对解决“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等社会问题以及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完善立法,需要系统化界定、拓展家庭教育内容;完善家庭教育主体的权利义务;针对从业标准、机构资质、评估机制、数字素养方面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进教育法与其它部门法的联结,加大惩处力度,着重财政支持与合理倾斜。

    2025年04期 v.42;No.335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中检察机关机动侦查权的制度因应

    崔凯;卜煜;

    机动侦查权是检察机关侦查权的重要部分,2018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调整了其适用规则,缩减了机动侦查权的适用范围。严格的适用条件导致实践中检察机关行使机动侦查权的案件十分有限,权力有被虚置之嫌。但是《刑事诉讼法》第19条对于检察机关机动侦查权制度的规定存在适用情形不明、启动程序过于严苛的问题,并且实践中该权力属性不明,检察机关侦查能力有限,妨碍了该制度的适用效果。在《刑事诉讼法》即将迎来第四次修改之际,应在明确机动侦查权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完善法律规范及权力行使与协助体系,以促使检察机关有效行权。

    2025年04期 v.42;No.335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专门性证据扩张中的实质性审查困境与突破

    邹凯丞;刘芳;

    专门性证据的实质性审查是司法实践中确保案件事实认定准确性和公正性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司法实践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专门性证据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趋向于以鉴定意见为主、多元化证据形式并存的局面。同时,对于新型专门性证据的审查逐渐受到重视,其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其复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也给证据审查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探讨专门性证据在实质性审查过程中面临的审查制度、审查能力以及审查程序等困境,并提出建立专门的审查机构、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以及强化庭前会议的过滤审查功能等相应的突破路径,旨在为完善我国专门性证据的实质性审查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的统一。

    2025年04期 v.42;No.335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社会与经济

  • 时间都去哪儿了:大学生时间贫困问题的心理学分析与启示

    徐碧波;樊慧敏;谯坤;余经纶;

    时间贫困指的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感受到的时间不足、难以满足各项需求的情境,这种现象通常表现为时间紧张、任务繁重以及无法充分安排时间进行个人休闲和自我照顾的困境。大学生群体的时间贫困问题不仅表现在客观维度,更体现在主观心理维度,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从多维度分析大学生时间贫困的形成原因,探讨其对大学生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的影响,并基于认知资源理论等心理学方法提出缓解大学生时间贫困的心理学启示。

    2025年04期 v.42;No.335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地方公费师范生职业情感维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应用

    彭文丽;刘爱娇;

    地方公费师范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浓厚的职业归属感、高度的职业尊严感、积极的职业发展感、良好的职业事业感、高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卓越的事业使命感,有利于构建高等教育健康学术生态、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助推乡村振兴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文章从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动三个层面对地方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情感维度进行了内涵解读,剖析了地方公费师范生职业情感维度所依据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底线公平理论、自我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关系社会学理论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了提升地方公费师范生职业情感维度的现实应用路径。

    2025年04期 v.42;No.335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李倩倩;陈婷婷;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推动社会公平,改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利用2010—2021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多维度考察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城乡居保制度并轨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且该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较低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中更为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城乡居保并轨通过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养老金领取水平,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据此,可从改革城乡居保参保性质、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机制以及缩小城乡二元制养老保险制度差异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居保制度。

    2025年04期 v.42;No.335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

  • 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困境与解决对策

    冀录;

    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经济发展背景下日益获得关注,其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形态与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毕业生社会化配置的价值基点高度契合,将新质思维植入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聚焦精准育人意识,发挥服务倍增效应。要实现新质生产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赋能,需要更新指导理念,设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专项赛事培育专业劳动者,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胜任力。

    2025年04期 v.42;No.335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乡村创业的对策分析

    岳金月;张晓旭;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持续深化,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也为现代大学生的就业与成长开辟了更广阔的机遇。然而,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能力、地区就业政策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返回乡村就业的比例依然较低,他们在乡村就业与创业的质量亦有待提高。从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就业与创业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在当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将面临更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机遇。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25年04期 v.42;No.335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新时代中国体育形象自塑与传播——以2024巴黎奥运会为例

    金汤;

    在当今软实力时代,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通过塑造提升国家体育形象有助于在体育传播中掌握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以《中国日报》对中国参与2024巴黎奥运会的英文新闻报道为例,采用基于语料库研究的方法和话语分析法,解读新时代中国体育形象自塑特征与对外传播策略。

    2025年04期 v.42;No.335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数据和新媒体背景下宜昌城市形象对外译介及其国际传播提升路径研究

    伍钢;

    随着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和推广,城市形象的对外译介和国际传播在近年来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宜昌城市形象对外译介及国际传播的有效提升路径应为:讲外国受众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外国受众眼球;讲外国受众想听到的故事,催生共情共鸣;讲外国受众能听懂的故事,提升传播效果。瞄准目标受众,吸引更多群体;构建话语体系,完善传播形式;融通文化差异,避免文化误读。同时用好大数据平台,发挥新媒体优势,借助外界力量,从而不断扩大宜昌城市在海外的影响力,积极塑造宜昌在国外的城市形象,促进宜昌的国际传播能力持续提升。

    2025年04期 v.42;No.33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